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《理想国》中,有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,描述了一群被困在黑暗洞穴中的人们,他们只能看到洞穴墙上的阴影,以为那是世界的全部。但是,有人因为某种原因走出了洞穴,看到了真正的世界,对于这个人来说,回到洞穴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打击。而他若试图说服其他的洞中人,也是很难的任务。 这个故事让人们反思,我们真的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吗?或者,我们只是困在一座看似真实却实际上是幻觉的洞穴里,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全部? 当下,ChatGPT震撼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预期。就像柏拉图的那些困在洞穴中的人们一样,过去,AI可以分析一组数据并在其中寻找模式,但是算法无法真正理解语言的内涵和上下文,人们通过算法只能看到表面的阴影。但是,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,让我们相信一些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,也许人类即将走出这个看似真实但实际上是幻觉的洞穴。 我们正式推出AIGC的“尖峰系列”,呈现源码资本在AIGC领域的深度思考,分享科技和商业的前沿洞察。在伟大征程的起点,召唤更多人与我们同行。 此前,我们发布了《谁是AIGC的“大玩家”?》,从应用到模型、再到行业基础设施,全面总结和探讨了AIGC各环节玩家面临的情况。今天,我们进一步聚焦,从GPT的技术演进到LLM大模型,尝试回答为什么我们正站在AI应用指数级爆发的起点。 ChatGTP及相关应用用户趋势 01 GPT模型的技术演进路径 GPT是什么? GPT(Generative Pre-trained Transformer),是由OpenAI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。该模型的核心是Transformer架构,它可以在大规模文本语料上进行无监督的预训练,即在没有标注数据的情况下,通过模型自身的学习能力,从大规模的文本语料库中自动学习到语言的规律和特征,进而应用于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,例如语言生成、问答、文本分类、机器翻译等。 具体来说,GPT模型首先通过大规模的文本语料库进行训练,例如维基百科、BookCorpus等,从中学习到单词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和上下文信息。这个过程是无监督的,即没有人工标注的标签和答案。 之后,GPT模型采用自回归语言模型(AR autoregressive),即预测下一个单词的概率分布,使得模型能够理解和学习文本中的语法和语义信息。 预训练完成后,GPT模型可以在各种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中进行 fine...